子?趁
着张家女子尚未分娩,黑白未分,还好辞得他。他若不日之间产下一子,到不好
撇他了。而今只把途间不便生产去说,十分说不倒时,权约他日后来相接便是。”
计议已定,当下力辞了张福娘,离了成都,归还苏州去了。
张福娘因朱家不肯带去,在家中哭了几场,他心里一意守着腹中消息。朱家
去得四十日后,生下一子,因道少不得要归朱家,只当权寄在四川,小名唤做寄
儿。福娘既生得有儿子,就甘贫守节,誓不嫁人。随你父母乡里,百般说谕,并
不改心。只绩纺补纫,资给度日,守那寄儿长成。寄儿生得眉目疏秀,不同凡儿。
与里巷同伴一般的孩童戏耍,他每每做了众童的头,自称是官人,把众童呼来喝
去,俨然让他居尊的模样。到了七八岁,张福娘送他上学从师,所习诗书,一览
成诵。福娘一发把做了大指望,坚心守去,也不管朱家日后来认不认的事了。
且不说富娘苦守教子。那朱家自回苏州,与川中相隔万里,彼此杳不闻知。
过了两年是庚子岁,公子朱逊病不得痊,呜呼哀哉。范氏虽做了四年夫妻,到有
两年不同房,寸男尺女皆无。朱景先又只生得这个公子,并无以下小男小女,一
死只当绝了后代了。有诗为证:不孝有三无后大,谁料儿亡竟绝孙?早知今日凄
凉景,何故当时忽妾妊!朱景先虽然仕宦荣贵,却是上奉老母,下抚寡媳,膝下
并无儿孙,光景孤单,悲苦无聊,再无开眉欢笑之日。直至乙巳年,景先母太夫
人又丧,景先心事,一发只有痛伤。此时连前日儿子带妊还妾之事,尽多如隔了
一世的,那里还记得影响起来?
又道是无巧不成话,四川后任茶马王渥少卿,闻知朱景先丁了母优,因是他
交手的前任官,多有首尾的,特差人赍了赙仪奠帛,前来致吊,你道来的是甚么
人?正是那年朱公子托他讨张福娘的旧役健步胡鸿。他随着本处一个巡简邹圭到
苏州公干的便船,来至朱家。送礼已毕,朱景先问他川中旧事,是件备陈。朱景
先是个无情无绪之人,见了手下旧使役的,偏喜是长是短的婆儿气,消遣闷怀。
那胡鸿住在朱家了几时,讲了好些闲说话,也看见朱景先家里事体光景在心,便
问家人道:“可惜大爷青年短寿,今不曾生得有公子,还与他立个继嗣么?”家
人道:“立是少不得立他一个,总是别人家的肉,那里煨得热?所以老爷还不曾
提起。”胡鸿道:“假如大爷留得一股真骨血在世上,老爷喜欢么?”家人道:
“可知道喜欢,却那里讨得出?”胡鸿道:“有是有些缘故在那里,只不知老爷
意思怎么样。”家人见说得蹊跷,便问道:“你说的话那里起?”胡鸿道:“你
每岂忘记了大爷在成都曾娶过妾么?”家人道:“娶是娶过,后来因娶大娘子,
还了他娘家了。”胡鸿道:“而今他生得有儿子。”家人道:“他别嫁了丈夫,
就生得有儿子,与我家有甚相干?”胡鸿道:“冤屈!冤屈!他那曾嫁人?还是
你家带去的种哩!家人道:“我每不敢信你这话。对老爷说了,你自说去!”
家人把胡鸿之言,一一来禀朱景先。朱景先却记起那年离任之日,张家女子
将次分娩,再三要同到苏州之事,明知有遗腹在彼地。见说是生了儿子,且惊且
喜,急唤胡鸿来问他的信。胡鸿道:“小人不知老爷主意怎么样,小人不敢乱讲
出来。”朱景先道:“你只说前日与大爷做妾的那个女子,而今怎么样了就是!”
胡鸿道:“不敢瞒老爷说,当日大爷娶那女子,即是小人在里头做事的,所以备
知端的。大爷遣他出去之时,元是有娠,后来老爷离任得四十多日,即产下一个
公子了。”景先道:“而今见在那里?”胡鸿道:“这个公子,生得好不清秀伶
俐,极会读书。而今在娘身边,母子相守,在那里过日。”景先道:“难道这女
子还不嫁人?”胡鸿道:“说这女子也可怜,他缝衣补裳,趁钱度日,养那儿子,
供给读书,不肯嫁人。父母多曾劝他,乡里也有想他的,连小人也巴不得他有这
日,在里头再嫌两数银子。怎当得心坚如铁,再说不入。后来看见儿子会读了书,
一发把这条门路绝了。”景先道:“若果然如此,我朱氏一脉可以不绝,莫大之
喜了。只是你的说话可信么?”胡鸿道:“小人是老爷旧役,从来老实,不会说
谎。况此女是小人的首尾,小人怎得有差?”景先道:“虽然如此,我嗣续大事
非同小可。今路隔万里,未知虚实。你一介小人,岂可因你一言,造次举动得?”
胡鸿道:“老爷信不得小人一个的言语,小人附舟来的是巡简邹圭,他也是老爷
的旧吏。老爷问他,他备知端的。”朱景先见说话有来因,巴不得得知一个详细,
即差家人请那邹巡简来。
邹巡简见是旧时本官相召,不敢迟慢。忙写了禀帖,来见朱景先。朱景先问
他蜀中之事,他把张福娘守贞教子,与那儿子聪明俊秀不比寻常的话,说了一遍,
与胡鸿所说,分毫不差。景先喜得打跌,进去与夫人及媳妇范氏备言其故,合家
惊喜道:“若得如此,绝处逢生,祖宗之大庆也!”景先分付备治酒饭,管待邹
巡简,与邹巡简商量川中接他母子来苏州说话。邹巡简道:“此路迢遥,况一个
女人,一个孩子,跋涉艰难,非有大力,不能周全得直到这里。小官如今公事已
完,早晚回蜀。恩主除非乘此便,致书那边当道,支持一路舟车之费,小官自当
效犬马之力,着落他母子起身,一径到府上,方可无误。”景先道:“足下所言,
实是老成之见。下官